志愿者说

志愿者潘援:支教让我找到了追求的价值理念

2015-02-02光华管理学院

  日前,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潘援同学,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。这是来自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表彰,这也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。这个阳光帅气、酷似周杰伦的大男孩,他卓尔不群的气质不仅源于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,更多的来自他在国家级贫困县——河北阜平支教的一年不凡历程。从“参与公益”到“组织公益”,进而“创造公益“,潘援同学在公益路上,渐行渐笃定。而这一切的缘起,要从他初入燕园,初入光华说起。

 

  

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潘援

  支教缘起燕园情——“现在就做!”

  说起自己和支教的缘分,这位光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前副会长和秘书长坦言,当初在校的志愿服务经历是促使自己最终选择支教的最重要的原因。

  2009年潘援初入燕园,就开启了自己的志愿服务之旅。刚开始,这个男孩对这项工作并不熟悉。那时的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,这个仅仅出于兴趣的选择会怎样影响他之后数年的人生轨迹。

  五年之后,再回过头来回忆五年前的机缘,潘援也颇为感慨。志愿服务可能并没有那么伟大,但每次切身实地参与服务工作的过程,都使他收获了许多有关公益理念的思考。采访中,潘援提到他大一时的观察:刚进大学时,几乎所有本科新生对公益活动都充满热情;但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体验,同学们的这种热情似乎渐渐消散,甚至产生了“公益审美疲劳”。如何才能使学生公益既有意思、又有意义?从那时起,潘援带着这一问题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公益尝试。

  每天早晨的六点半到七点半,是北医三院最繁忙的时候。每周五的这个时间,潘援都会来到这里,完成一小时的值班志愿者工作。工作内容极其简单而琐碎,就是为病人提供问询和引导,极度考验着志愿者们的恒心和耐心。潘援,在这里,一坚持就是整整一年。

  “在为患者指路的过程中,我觉得真的能为他人做点事情。在他人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,告诉他最近的路程,可能可以早几分钟减轻他的痛苦。”潘援说,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,他都会坚持去提升周遭环境和身边人的幸福感,产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正向社会效用——这份小小的工作,使潘援感受到了点滴努力的价值。

  大一暑假时,潘援参加了一项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。在这段旅途中,潘援看到的更多的不是东南亚的旖旎风光,而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,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,当地的公民组织为残障人士无偿提供工作和见习机会,残障人士能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取薪水、实现自我价值。

  这段经历,对潘援来说是一个转折点,他从“参与公益”转向了“组织公益”,进而开始了“创造公益”的历程。而做出“创造公益”的决定,也使潘援着实费了一番脑筋——是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,还是慢慢积累资源等待机会?忽然有一天,这个善于思考的青年下定决心:“现在就做!”

  回国后,潘援着手开始他的第一次公益创业,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共同发起了残障人士就业扶助项目。再次回顾这段创业历程时,潘援更多地谈起了那种只属于青春的热血,“开始做这个项目也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,我想,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,就一定要趁青春还在的时候追寻梦想,年轻的时光永远不能浪费!或许等到真正工作之后,就难以找到真正的热情了,我去做这件事就是为了自己不留下遗憾。”这个项目持续了一年时间,最终不算成功。但在潘援看来,这次尝试并没有失败,它向周围人传递了这样的一个公益理念:青年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做出一点点小小的改变!

  潘援和史家寨小学学生在一起。

  北大光华平台的高度 潘援个人品质的广度=公益的新维度

  起初,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,潘援也曾对未来有过迷茫。在向教授、师兄请教的过程中,他愈发坚定地相信未来公益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,也更加明晰了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目标和意义所在。潘援说,这种乐于合作、与人沟通的精神,一方面来自学院教育的培养,另一方面则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。

  家庭中,父母始终向潘援树立“学会分享”的意识,鼓励他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一起学习。到现在,潘援始终认为,只要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,就应该帮助别人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他发现,帮助别人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;给别人讲授题目,相应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也有所提升。就这样,潘援从幼时起,便怀有乐善的情怀。即便是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刻,他的身边也围绕着不少等待他讲题解惑的他的同学。有时在学校,有时是家里。

  而来到光华,这一优秀的平台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的沃土,使他更加如鱼得水。潘援说,公益案例分析大赛的创意正是源于学院平台为他提供的启迪。大二时,他代表学院参加了一个商业案例大赛,在和企业高管交流过程中,潘援惊喜地发现,自己一点胡思乱想获得了企业高管的积极反馈。“我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,虽然没有强大到为企业带来决定性转变,但也并不是毫无回应的,组织的管理者需要新思路,我的想法能够真真切切的带来一些触动。”

  这个新发现和潘援善于合作交流的品质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,并被他应用到了之后的公益实践之中,他设想、建议并发起了第一届北大光华公益案例分析大赛,将“公益组织”和“案例分析”相结合,即以公益组织为案例对象,赋予大学生给NGO出谋划策的机会。对大学生来说,是接触公益组织、为其出谋划策的好机会;对公益组织而言,是听到组织发展新想法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有效方式;而光华管理学院的优质品牌和平台,则能够为这场公益盛宴凝聚起更多的关注和资源。首届公益案例分析大赛经历了多个不同层面的不断匹配,取得了圆满成功,也实现了最初设定的“公益组织—大学生—光华”三方共赢的目标。时至今日,北大光华公益案例分析大赛已经走到第四个年头,它的规模还在不断深化,社会影响力仍在继续扩大。

  为了他的公益梦想,他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留下了足迹和脚步。2011年盛夏,他和同学一起,带着“光华润灵计划”的梦想,到贵州省偏远地区进行暑期支教活动;2012年11月,他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赴卡塔尔参加“多哈世界体育论坛”;2013年寒假期间,他作为“北大-台大-云大社会服务计划”成员,前往中国台湾桃园县罗浮国小进行了社会服务,参与修建桃园县金山步道;2013年4月,他代表全国青联参加G20青年峰会。潘援常常说:“学而传之,天下己任。”这些多元广阔的经历,不仅是拓宽自身视野和见识的“学”的过程,更有助于他在支教期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“传”给渴望了解世界万千的初中学子。

  在潘援看来,正是最开始迷茫和摇摆的过程,让他对公益、对志愿服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。循着公益的方向,他最终找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价值理念。现在呢,他正心怀幸福地做着公益,坚定地走在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上。

责任编辑:任志鹏
中国志愿者网回到顶部